这样听起来,文学青年和文艺青年还是有差别,不过,文学青年也不见得是中立的词。“文艺青年”都成骂人话了, “文学青年”是一字之差的孪生兄弟,好不到哪去吧。如今,一个人要是自称:
恐怕人家要投来异样的眼光,甚者嘲讽:这人是不是有毛病,“傻Ⅹ”。或许,“文艺青年”并不是想象得那么糟糕,要不然出版社也不会主打“文艺青年”,将老一辈名家作品冠以“文艺青年”,比如:
有老派致文艺青年, 自然也有新生代致文艺青年,比如:
如果说文学青年是热爱文学,写作创作,那么,文艺青年又如何形容?有什么衡量标准吗?见仁见智,理想君尝试简单描述其中一种文艺青年。
1.
马尔克斯、博尔赫斯……总有一两个喜欢的作家。即使你没读过毛姆短篇小说,也肯定读过《月亮与六便士》——正如有出版商宣传的此乃“文艺圣经”。
谁都想做一头特立独行的猪,王小波的作品自然是读过的。
哦,张爱玲,不好意思说没读过。
除此之外,还有偏爱的杂志书,比如《单读》《鲤》。
2.
不说热爱看电影吧,百部经典影片总是要看的。
网络节目,口碑不错的《局部》《十三邀》《一千零一夜》等,至少看过其一。
3.
音乐,喜欢的歌手,国内如许巍、朴树;国外如科恩、帕蒂·史密斯。
4.
旅行,四处走走,是有的。住不起好旅馆,特色而实惠的客栈总能被你发现,比如丽江的这家旅舍,江湖传言是理想国的分舵,跟掌柜报上暗号“想象另一种可能”打八折。传言呐。
5.
理想的下午,约上三五好友闲聊,饿了,街边小餐馆喝碗蒋方粥、张晓粥。
6.
会一门手艺,比如做咖啡,加分。
比如自己动手给《书店日记》换换装帧:
看看,你符合其中哪几条?如达其中三条,恭喜你,你已经是文艺青年;如果六条都具,那是重度文艺青年,无可救药了——救什么救,继续你的文艺生活。
文艺,让生活更美好。但,文艺青年,什么时候起,就变成了骂人的话,羞于承认自己是文艺青年——当然不是标签,是一种生活方式。据说,就因为是文艺青年,求职路艰难。 对此,你怎么看?
这样看起来,文化出版机构的很多同行,不是要失业了?没有文艺,出版这一行业的地基怕是要塌陷的。
求职或工作出问题,就怪罪 “文艺”,“文艺”委屈了。这种标签(逻辑),让人想及文人间有论争吵架,就冠以“文人相轻”——如以这样的逻辑看待,那同样有“文人相重”;抛开这种标签,置回常人的处境,也无所谓相轻相重,有的只是正常人的喜怒哀乐。
你做厨师,就看能否做出好菜;做销售,看你OMG出多少产品。说到底,跟工种有关。文艺成为谋生之道,也不只是想想说说这么简单,如同任何行业,想要立足,凭的是你的一技之长;不是以文艺为属性的工作,咱就不显示文艺了,作为业余兴趣爱好,独乐乐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