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打從 1997 年的《變臉》(Face/Off) 之後,吳宇森的電影老是給人一種奇妙的感覺──明明就是他執導的沒錯,但感覺起來卻沒有那麼像是出自他的手筆,反倒比較像是有個他的模仿者,不斷強調一些白鴿、雙槍或慢動作之類的元素,但在故事與角色塑造上,卻完全不得其髓,就這麼拍出了那些電影,使得這種情況,簡直就幾乎成為了後來的另一種吳氏風格。
至於他繼《記憶裂痕》後,睽違 20 年之久,才又重返好萊塢執導的《無聲夜》,則正是這樣一種奇妙路線,而且除了一些慢動作鏡頭,還有電影尾聲才出現的雙槍之外,他的創作特色還在本片中顯得更加淡薄,變成了就像是其他導演,在一些再小不過的地方,想要微微加入一點致敬他的元素而已。
Table of Contents
Toggle
難以在觀眾心中留下什麼印象的平凡之作連在「沒有台詞」這點,也有點偷吃步的疑慮終歸還是得透過文字本身來傳達情節的嚴重缺失
難以在觀眾心中留下什麼印象的平凡之作
也因為如此,《無聲夜》在許多地方看起來,比起吳宇森的其它作品而言,其實更像是別的導演受到《捍衛任務》影響所拍出的動作片,最後不僅失去了他的風格,就連暢快與娛樂性方面的表現,也遠遠不及《捍衛任務》與他過往較為出色的作品,最後則成為了一部幾乎毫無亮點,難以在觀眾心中留下什麼印象的平凡之作。
就連劇情方面,《無聲夜》也只是缺乏神采的一則復仇故事,並沒有任何新意可言,就連做為賣點,強調整部電影都沒有台詞這回事,也處理得有些不上不下,甚至更回頭影響到角色刻畫,讓觀眾難以對主角產生任何共鳴,最後就算看起來好像打得還算兇猛,卻也還是始終令人心如止水,就連爽快程度也為之奉欠。
連在「沒有台詞」這點,也有點偷吃步的疑慮
簡單地説,《無聲夜》的劇本原本便十分單薄,重點完全放在一名父親下定決心要為幼子報仇,就算深愛的妻子離他而去,也無法轉移他的注意力。所以,能否將這名父親的情感給好好傳達到觀眾心中,並掀起一定程度的共鳴,則變成了《無聲夜》在角色刻畫上的最大關鍵。
然而,偏偏這部沒有台詞的電影,並未透過主角演出或電影語言,確實把這些情感以更為直覺與猛烈的方式傳遞到觀眾心中,有時甚至還得透過電視新聞的播報內容,來補上一些事件的前因後果,所以就連在「沒有台詞」這點,其實也有點偷吃步的疑慮,最後自然使《無聲夜》無論是情感或創意概念方面,都明顯有所折損,令人失望不已。
終歸還是得透過文字本身來傳達情節的嚴重缺失
最慘的是,就連到了故事最後,電影本身似乎也對自己嚴重缺乏信心,選擇以如同字幕一般的方式,把主角最後留下的信件直接攤在觀眾眼前,而不是試圖用角色演出或視覺方式來表達這些部分,因此也反倒強調出《無聲夜》無法將概念真正好好執行到底,終歸還是得透過如同台詞的文字本身來傳達情節的嚴重缺失。
於是,縱使車聲隆隆、槍聲連連,但《無聲夜》終究還是成為了一部片如其名的電影,就這麼在觀眾心中顯得靜寂無聲,只留下令人心如止水的,一片沉默。